提起红薯,相信大家都很熟悉,在我的家乡西安渭北一带,乡下人过去通常把红薯叫作“胡苕”。据说,陕西红薯产地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西安临潼、渭南大荔县以及咸阳秦都等地。其中,又以秦都红薯较为著名。
秦都红薯种植历史悠久。从本世纪初开始,初步形成了以马庄、双照为主的红薯产业基地,逐渐成为农民朋友发展家庭经济的支柱产业。秦都红薯皮红条正,口感干面,味道香甜,适合烤、蒸。它富含淀粉、膳食纤维、胡萝卜素、多种维生素。营养价值高,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,它还曾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“后稷奖”。
■ 图源网络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谷雨前后,点瓜种豆。”其实,在咸阳市秦都一带,过了清明,不少人就纷纷下地忙活着开始栽红苕了。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,发展起了红薯产业,他们选用秦都红薯主栽品种为栗子香,约占总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七十。秦都红薯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由于红苕的栽种面积较大,因此,有的人为了销售上与大面积种植户能错开时间,卖个好价,刚一过清明,就开始着手整地忙活了。
栽红苕是一件很辛苦的活计。首先,要将上一年种植过的土地,在入冬前让拖拉机带上犁铧做一次深耕。这样以来,土地在休息的同时,生活在地里的各种害虫也能在寒冷的冬天被冻死。到了来年清明,天气暖和了,就可以给地里施上农家肥,让拖拉机用旋耕把原先犁过的地旋上一遍,旋耕后面自带的设备,此时也会把地垄刨好。软绵绵的地里,沟垄相间,人们再用拉犁在田垄上拉出一道道小沟,地里这块儿就算收拾完了。
红苕苗都是提前预定好的,要是第二天就栽的话,一大早,主人便让家里人从附近专门培育红苕苗的人家里把红苕苗取回来。自己则领上雇来的一大帮子人在地里忙活,户大的人家,弟兄们各自带上家里人全体出动。到了地里,放水的放水,挖窝的挖窝,半个时辰过后,只见田垄上出现了很多拳头大的小窝,均匀而整齐。有的人专门将田垄旁边小沟里流着的水,分别给每个小窝里舀上一些,任其下渗。红苕苗回来后,每人一大把,顺着地垄上的小窝一路摆下去,一窝一苗,约一尺远的间隔为标准。摆完之后,弯下腰去,两只手同时操作,一手扶苗,一手围土。最后,再用双手在苗周围压实土壤。手快的劳力,栽一棵红苕苗也就十来秒钟,瞬间即好。待一垄栽完后,紧接着,就要用塑料薄膜把栽好的红苕苗覆盖起来。从地头开始,一垄盖下去,垄的两边用土压实。
当一片地里全部覆盖上塑料薄膜后,站在地头放眼望去,一绺一绺,宛若寒冬腊月河床里冻结的冰溜。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,形成强烈的反光,地上白花花一片,蔚为壮观。
有了这塑料薄膜,新栽的红苕苗既能保温,又能保墒。要是天气晴好的话,不出三天,人们又得来到地里,手上捏着一根一拃多长的木棒,在每个红苕苗正上方,把薄膜戳烂,给它们留出一个通风透气的小孔。这样以来,红苕苗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在田野里生长了。
倘若风调雨顺,用不了两个月天气,田垄上下便会被一片绿色遮盖起来。从薄膜里探出头来的红苕苗,扯开了藤蔓,匍匐在地上,日夜不停地扩张着自己的势力。从这片绿色当中,庄稼人就看到了丰收的希望。辛劳的汗水,都化作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。
到了阳历七月中下旬,不少种植户为了能让红薯卖个好价钱,便将还没有完全长成的红薯挖出来推向市场,于是,西安市民及周边区县的城里人便有了口福,及时品尝到这一美味。
■ 图源网络
其实,红薯真正成熟,还得等到过了霜降。此时,老家的乡亲们便开始忙碌起来,他们要将种在地里的红薯,赶在立冬之前挖出来收拾到家里,或者直接在田间地头卖给前来收购的客商。
我的老家在关中腹地的渭河平原,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红薯的生长。那些年,生产队每年都要在棉田的田埂上套种红薯,以解决人们口粮不足的问题。红薯是一种耐旱作物,适应性强,易种易管,产量又高。书上说它原产美洲,于明朝中后期由吕宋(今菲律宾)传入中国。以后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被人们到处引种,遂迅速传到了各地。在家乡这片土地上,红薯似乎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环境,这一种,就是半个多世纪,期间从未停止。直到现在,红薯不仅成了家乡的招牌农产品,而且还是家乡的一项富民产业。
每年谷雨前后,勤劳的家乡人就开始忙着栽种红薯了。将一株株翠绿鲜嫩的红薯苗栽在田垄上,稍微见到一点水,它们就争先恐后地挺起纤弱的身子,向着阳光可劲儿生长。不用施肥,不必过多地管理,不出三个月,每一棵苗子下面就会悄无声息地孕育出一窝红薯来。露在地面的红薯蔓,绿个莹莹,匍匐而行,在地面上拓展着自己的势力范围。到了八月份,我们这些孩子就开始打起了红薯的主意。有时候趁着看护庄稼的老头回家吃饭的工夫,几个机灵鬼便不失时机地偷偷溜进田里,迅速刨出几个还未完全长大的红薯,再给红薯蔓下培好土壤,然后撤退。在村外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,大家七手八脚,捡来一堆柴禾点燃,再把红薯埋进去。不足半个时辰,火堆里就会飘来一丝丝香甜诱人的烤红薯味儿。嘴馋的家伙常常抵制不住这股香味儿的诱惑,不停地咽着口水。但还得耐心等待红薯被烤熟那一刻的到来。
节气是个神奇的东西,它好像给每种作物把过脉似的。霜降一过,植物的密码被瞬间打开,红薯内的淀粉转化为更多的糖分,就算生吃起来,也酥脆甘甜。乡亲们拉车提笼、掮锨拿镢,不出一周,便把地里成熟的红薯收获到家。接下来,我们这些小毛孩儿,提着竹篮,拿着小镢,扛把锄头,将大人们挖过红薯的田埂,再来个地毯式搜寻,把那些被遗漏的、挖烂的、过小的红薯,都一一捡拾回家。
■ 图源网络
家里每次做过饭后,父母总会利用灶膛里尚有余温的柴灰,埋上几个红薯。吃完饭,埋在柴灰里的红薯也该焐熟了。被烧得皮焦里软的红薯从灶膛里刨出来后,黑乎乎的,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香甜味道。我和二哥每人一个,不怕手烫,有时候干脆用衣角撩着兴高采烈地跑出灶房,去享受它的美味。那些年,乡亲们把队上分给自家的红薯,或蒸或炒,或者在煮饭时加上一些,味道倍好。红薯也曾让不少庄户人填饱了肚子,度过了饥荒,打发了日月。
明代医药学家李时诊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:“甘薯补虚,健脾开胃,强肾阴,食之长寿……”,它还有“长寿食品”之誉。这里的甘薯就是指红薯,它又被人们称为“红芋”、“山芋”等。红薯是一种常见的杂粮食品,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素、胡萝卜素、矿物质等多种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成份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人们经常食用红薯,可以起到抗癌,保护心脏和预防便秘等功效。要是把红薯和米、面混在一起吃,能够提升饭食的营养成分,使人益寿延年。
几十年一晃而过,有时候觉得,幸福离我们很近。就说这红薯吧,常常浅藏在我们的记忆里,想起它来,温暖的是心情,甜蜜的是笑容。剥开烤红薯依旧散发着热气的焦皮,吃在嘴里,暖在心窝,甘甜如饴。从扑鼻而来的焦香里,我们嗅出了田园的静谧,泥土的芬芳,酥软绵香,沁入心脾。用心仔细品闻,会让人情不自禁沉醉其中。
■ 图源网络
童年虽然无法复制,但红薯的味道难以忘怀,它能让在外打拼的游子,无论身居何处,都能感受到家乡那温情而甜蜜的味道,在思念中自然流露出心底情愫。
今年春上,我跟几位朋友去广州玩儿,在一家酒店用餐,服务员拿来菜单,我点了一道名叫“高脚木耳”的菜,端上来一看,竟是凉拌红薯叶。这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过去。当年红薯叶在乡下极为普遍,既可当人的下饭菜,也可作牲畜的饲料。没想到如今却成了酒店和餐馆里一道美味佳肴,被厨师烹调得如此有滋有味。
那时候,村上年年都在棉花地里套种红薯。时至夏秋季节,嫩绿的红薯叶蓬蓬勃勃,经常被人们掐回家当作下饭菜。
红薯叶的吃法有多种,最常见的就是将面条煮熟,然后把洗干净的薯叶下进锅里,白面绿菜,让人一看就有食欲。其次是凉拌。烧开适量的水,把薯叶放进锅里轻轻焯一下,捞出后放入凉水中降温片刻,用笊滤控干水分装盘,上面依次放入红辣面、蒜泥和盐,最后用煎油一泼,拌匀即可。还可以直接在锅里倒油烧煎,将薯叶放入锅内爆炒,加入少量盐和酱油调味,炒几下之后盖上锅盖。无论水煮,还是爆炒后,必须盖上锅盖,这样可以防止薯叶变黑,影响美观。
■蒜蓉红薯叶 | 图源:搜狐用户@市井觅食记
当今薯叶在高档酒店,已经是一道常见的蔬菜,一盘都要五十块钱呢。且美其名曰“高脚木耳”,让很多人不知为何物,还以为它是舶来品呢。
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常吃用红薯叶制作的食品,对人体大有裨益。它不仅可以促进消化、健胃、通便、止血、降糖、保护视力、延缓衰老,还可以促进人体排毒,净化血液,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。不过,有肠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,或者肾病患者就不要吃多了。
真没想到,在美味佳肴不断翻新的今天,红薯叶已堂堂正正地登上了餐桌展示风采,就算在国外也颇受人们的青睐。据有关资料报道,红薯叶被亚洲蔬菜研究中心称之为“蔬菜皇后”。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。
乡村振兴靠产业,产业发展看特色。近年来,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新路径。在我的家乡,就有人通过多年摸索,发展红薯育苗,把小小红薯苗做成了大产业,带动周边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路。
当走进那里的联排温室大棚,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长势良好,绿色整齐的苗床上看上去满眼绿意,如一条条平稳铺开的绿毯。绿色的叶片正在温暖的大棚里肆意生长,蓬勃的生机尽收眼底。工人们正手脚麻利、一剪一系。一捆捆红薯苗摆放整齐,等待装车后发往各地。它们将陆续走进餐馆酒店,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。
现在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吃得健康营养已成为不少人的选择。尤其是城里人,更加注重养生,这道普普通通的菜品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,悄然回到人们的餐桌,成为最接地气的明星菜。
红薯这个舶来品,传入我国四百余年来,一度成为代替人们主食的重要农作物,为我国人口剧增和避荒避灾发挥过巨大作用,这段记忆至今还让很多人挥之不去。
■ 图源网络
社会发展到今天,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。饮食平衡、食品健康等观念深入人心,“红薯热”再度兴起。曾用来填饱肚子的红薯摇身一变,成为健康、营养的代名词。在规模化、技术化、绿色化红薯种植标准的推动下,加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研究探索和助力,我省红薯名扬大西北,红薯深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,红薯为人们带来口福的同时,也打开了一条走向富裕之路。
作者 | 缄默| 陕西人